【中国祭祖】“华光诞”拜祖师, 重温粤剧古老的凝聚力

■《唐明皇与杨贵妃》,梁耀安饰演唐明皇。唐明皇不仅是各戏中“出镜率”很高的人物,还是粤剧戏神的化身之一。

■《唐明皇与杨贵妃》,梁耀安饰演唐明皇。唐明皇不仅是各戏中“出镜率”很高的人物,还是粤剧戏神的化身之一。

■华光师傅诞,粤剧艺人捐善款和香油钱(郑迅摄)

■华光师傅诞,粤剧艺人捐善款和香油钱(郑迅摄)

■华光师傅诞,粤剧人济济一堂,自然少不了烧猪(郑迅摄)

■华光师傅诞,粤剧人济济一堂,自然少不了烧猪(郑迅摄)

专栏作者·钟哲平

媒体人,《粤韵清音——广府说唱文学》作者。喜欢看戏,不太懂戏,也不算痴迷。因为钻得不深,所以有疏离感。没有匠气,只有欢喜。如同隔着河流看彼岸的华灯,和影影绰绰的风流人物。

10月21日是粤剧祖师“华光诞”。梨园子弟纷纷来到位于广州恩宁路的广东八和会馆,敬祖师、分烧肉。

这是一个每年都有的仪式。老艺人济济一堂,互道平安。对于很多戏校毕业的年轻演员,八和会馆也许有一种太“民间”的感觉。这里出入的老前辈们,似乎不像他们在院校中看到的老师那样有明星范。

然而这种“民间”的味道,正是粤剧之本。老艺人大多已失去演出的机会,参加“华光诞”活动,是他们为数不多的相聚时刻。他们恭恭敬敬地上一炷香,和老朋友们一起分享红皮赤壮的烧猪。这种微弱的温暖,也是当今名伶所难以体会的。

拜华光,敲锣鼓,吃烧肉

今年的“华光诞”特别热闹。港澳、海外的粤剧艺人专程赶回来,来到广州西关老城区恩宁路广东八和会馆和“武行会馆”銮舆堂,参加“华光诞”的活动。往日宁静的恩宁路,此时人流如鲫,人声鼎沸。梨园子弟鱼贯而入会馆,进门就签名捐善款,然后拜华光、敲锣鼓、吃烧肉。

善款随缘乐助,可捐香油钱,也可捐烧猪钱。汇集的款项由八和会馆打理,主要用来帮助丧失经济来源的老粤剧艺人解决生活困难。这里是一个行业会馆,却更像一个大家庭。

拜华光祖师向来是粤剧人的传统,但是曾经一度淡化。老艺人说:“从粤剧院校出来的孩子不讲这一套。以前我们入行,都要拜华光师傅,上香时高举过头,恭恭敬敬喊一声——谢谢华光祖师给饭吃!”

继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,2010年,“华光师傅诞”也成为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。从此,华光诞又渐渐热闹起来。

就在广州庆祝“华光诞”的几天前,佛山市禅城区兆祥公园内的广东粤剧博物馆门前也为佛山“华光诞”庆祝活动拉开了帷幕。佛山多个民间粤乐社参加了一场名为《曲高和众,粤韵传情》的演出。位于佛山的广东粤剧博物馆前年为华光帝塑了一尊铸铜金身坐像。华光帝已不再是隐身民间戏班临时戏棚一角的布偶。

传说中的华光,骗玉帝保梨园

粤剧奉华光帝位祖师的说法有很多,基本一致的是,他们视华光帝为火神。而戏行是最怕火灾的。

以往看戏是民众的主要娱乐,开锣唱戏,热闹非凡。照明均用明火,而消防设施落后。一旦发生火灾,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悲剧。

随便翻开清代《佛山忠义乡志》,都有触目惊心的记载。

“(嘉庆)十年安宁里太上庙演戏失火,毙二十有二人。”

“(乾隆)三十二年丁亥,颜料行会馆演戏失火,毙数百人。”

陈徵言《南越游记》记载了一场惨烈的大火:“道光乙巳(1845)四月,学署辕门酬神演剧。是日,以彩帛结棚,男女观者如堵。卓午,有人方支颐服烟,忽风扬其火,盘旋棚际,顷之,火焰轰烈,竟烧毙千余人。”

可见,得火神保佑,戏班平安,才能谋生。

若把火神的形象再往前追溯,华光其实是佛教之神。《妙法莲华经》显示:“尔时佛告舍利佛……汝于未来世过无边无量不可思议劫,供养若干千万亿佛,奉持正法,具足菩萨所行至道,当得作佛,号曰华光如来。”华光来到民间后,化身各异,司职各异,连“华光诞”也有所不同。福建是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为“华光诞”,广东则是农历九月廿八。

明代余象斗以华光帝为“人物原型”,塑造了一个情景复杂的小说,名为《五显灵宫大帝华光天王传》。大意是说,华光是如来法堂前的一盏油灯,后修炼成妙吉祥童子,又经如来点化成人身,成为如来弟子。某日华光酿火闯祸,被如来贬去阴山。观音赐他天眼,帮他投胎。又经一轮刀光剑影的追逃,华光来到人间,有了各种奇遇,最后皈依佛道。这个故事融合了二郎神、哪吒、圣母、铁扇公主等传说,想象力奇瑰。

华光从火神变成戏神,则源于另一个传说。据说民间粤剧兴旺,锣鼓声不停,吵得玉帝比较烦。这玉帝可能不爱看戏,于是就命火神华光把戏棚烧了。真是又鲁莽又无趣的领导。华光奉旨来到戏棚,却看戏看得入迷,不舍得烧了。于是偷偷教梨园弟子,每次演戏前就烧点衣纸,上上香,让烟火飘到天庭,玉帝就以为戏棚已经烧掉了。梨园弟子感恩,纷纷叩拜。

此后戏班摆放了火神华光神位,演出前必拜华光,祈求消灾解难。粤剧人自称为“吃华光饭的”。

唐明皇也曾被粤剧人供奉

旧时粤剧艺人除了供奉华光师傅,也供奉大名鼎鼎的音乐家唐明皇。这种习俗是受外江班影响的。原址位于广州解放中路魁巷23号的外江梨园会馆内有嘉庆十年(1805)立《重修会馆碑记》。《碑记》上清楚写着:“盖闻恩流东粤,唐创梨园,广寒传法,地降琼枝,至今千载……”据冼玉清《清代六省戏班在广东》介绍,每年的唐明皇诞,粤剧艺人都会挑选优秀的节目在梨园会馆演戏,敬奉唐明皇。

如今粤剧人供奉唐明皇的习俗渐渐淡去,仅次于华光师傅地位的,是田窦二师和张骞先师。

关于田窦二师的来历有多种传说,其中一种也和唐明皇有关,可以“呼应”。据何锦泉《梨园五十载》:“唐明皇梦中见二童子,脸上勾画出各色脸谱,身穿各款五色彩衣,表演着各种人物的故事情节,后来二童子一没于‘田’,一没于‘窦’。随后唐明皇便征集一批童男童女,在梨园教授他们演戏,从此便得名‘梨园弟子’,后来我们演戏的也沿用这个称呼。为纪念这二童子的功绩,粤剧界便供奉田、窦二先师。”

张骞先师即张五师傅。八和会馆把张五写成张骞,据说因为张五是反清斗士,写作张骞是掩人耳目,避免清廷追究。张骞先师的来历,可见麦啸霞《广东戏剧史略》:“时(清雍正年间)北京名伶张五号摊手五,因愤清廷专制,每登台辄发革命论调,以抒其抑塞不平之气,清廷嫉之,将置之于法;五遂易服化装,逃亡来粤,寄居于佛山镇大基尾。时广东戏剧,未形发达,内容外表,具体而微;摊手五乃以京戏昆曲授诸红船子弟,变其组织,张其规模。创立琼花会馆。”从几个历史事件的时间点来看,张五的传说比较接近粤剧形成的概貌。

此外,港澳地区的粤剧人还有供奉谭公爷和天后元君的习惯,各地不尽相同。

 

了解更多关于中国祭祖,清明祭祖,祭祖敬祖,手工折纸的信息吗?请留意以下网址,祭祖用品连锁加盟热线:4006072580

更多有价值的内容:

纸炁东莱官方网站 www.zhiqidonglai.cn

纸炁东莱官方网店 store.zhiqidonglai.cn

纸炁东莱官方相册 photo.zhiqidonglai.cn

纸炁东莱官方博客 blog.zhiqidonglai.cn

纸炁东莱家谱讨论 bbs.fengheshun.org

 

QQ空间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网易微博 搜狐微博 人民网微博 微信公众号 朋友网
淘宝网 豆瓣网 百度空间 新华微博 优酷网 人人网 开心网 天涯社区
简单云,简单主机,简单建站

微信号:psysat

qrcode_for_gh_a8780a07d53d_430

扫一扫,了解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