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国祭祖】古代史:庄子的一些思想认知

庄子强调事物存在的相对性,他在《秋水》篇中说道:“梁丽可以冲城,而不可以窒穴,言殊器也;骐骥骅骝,一日而驰千里,捕鼠不如狸狌,言殊技也:鸱鸺夜撮蚤,察毫末,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,言殊性也。”“大木之所以被称为栋梁之才,是能够建造城楼,如果用它堵小洞,也只能是废料一根,被称为骏马的骐和骥能够日行千里,如果让他们捕鼠还不如一只野猫,猫头鹰的眼睛在黑夜里能够明察秋毫,可到了白天却有眼不见泰山。一切事物各具自身的属性和功能,只能在相互对待的情况下获得各自的功能。如果情况发生变化,其属性和功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。

庄子从事物的多样性揭示出万物的统一性,“物固有所然,物固有所可。无物不然,无物不可,故为是举莛与楹,厉与西施,恢恑憰怪,道通为一。其分也,成也;其成也,毁也。凡物无成与毁,复通为一。”凡物都有自身的状态和性,也都有自身的规律和价值,草茎的小显出屋柱的大,厉的丑衬托出西施的美,大小美丑都是相对的,彼与此不能分离,成与败也应如此看待,万物虽有千差万别,但从大道上看它们又是一致的。

庄子认为人的认识具有局限性:“即使我与若辩矣,若胜我,我不若胜,若果是也?我果非也邪?我胜若,若不吾胜,我果是也?而果非也邪?其或是也?其或非也邪?其俱是也?其俱非也邪?我与若不能相知也。则人固受其黮闇,吾谁使正之?使同乎若者正之,既与若同矣,恶能正之?使同乎我者正之,既同乎我矣,恶能正之?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,既异乎我与若矣,恶能正之?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,既同乎我与若矣,恶能正之?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,而待彼也邪?化声之相待,若其不相待,和之以天倪,因之以曼衍、所以穷年也。”由于站的角度和立场不同,辩论中的胜者不一定就是对的,不胜者也不一定就是错的。比如一个牌子,左边写了一个“天”字。右边写了一个“地”,站在左右两边的人分别看到“天”和“地”二字,辩论时他们都说自己看的对,对方看的错。若从一方面说,他们说的都对,若从整体上说,两边的人都具有片面性,有限时空内把握到的“点”未必就是真理。

不与统治者合作

庄子生活在各诸侯国相互春并的战乱年代,他看到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,疯狂发动战争,肆意掠夺人民的财富,致使白骨蔽野,于是对那些窃权者骂道“彼窃钩者诛,窃国者为诸侯,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,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?故斛权衡符玺之利者,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,斧钺之威弗能禁。”偷盗少许财物反而被杀,而那些窃国大盗,不但富贵堂皇还把仁义、符玺大权掌握在手中,他们作福作威,任意欺压百姓,致使“今世殊死者相枕也,桁杨者相推也,刑戮者相望也”已经到达了民不聊生的地步。

庄子对那些只求自己富贵而不为民造福者十分反感,惠子在梁国为相,有人告诉惠子,说庄子来到梁国准备代你为相,惠子知道庄子的才能,害怕失去相位,就在大梁城中搜索三天三夜,欲置庄子于死地。庄子往见惠子,说梁国的相位像腐臭的老鼠,只有猫头鹰才肯去吃那肮脏的东西,而鹓鶵(庄子自喻)非梧桐树不肯休息,非练实不吃,非甘甜的泉水不喝,对于腐鼠是不屑一顾的。

据《史记·老子列传记载》:楚威王听说庄周是个贤能之士,于是派使者人宋聘请庄周为相,当使者说明来意后,庄子笑着对使者说:“千金,重利:卿相,尊位也。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?养食之数岁,衣以文绣,以入大庙。当是之时,虽欲为孤豚,岂可得乎?子亟去,无污我。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,无为有国者所羁,终身不住,以快吾志焉。”庄子宁愿吃粗粮、穿麻衣,穷困潦倒,也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。

自然本性与社会文明的抵牾

庄子主张要顺着万物的本性发展,崇尚自然而然的生活,反对以各种借口破坏人的自然本性,“马,路可以践霜雪,毛可以御风寒,吃草饮水,翘足而行陆地,此马之真性也”,而那些善于驯马者不顾马的本性,“烧之,剔之,刻之,雒之,连之以羁馽,编之以皂栈,马之死者十二、三矣;饥之,渴之,驰之,骤之,整之,齐之,前有橛饰之患,而后有鞭策之威,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。”

人也一样,在远古之时,“冬日衣皮毛,夏日衣葛缔,春耕种,形足以劳动,秋收做,身足以休食,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道通于宇宙之间而心意自得。”“夫至德之世,同与禽兽居,族与万物并,恶乎知君子小人哉!同乎无知,其德不离;同乎无欲,是为朴素,朴素而民性得矣。”人的本性是无知无欲,与禽兽和睦相处,春耕秋收,日劳夜息,饥时吃饭,寒冷穿衣,朴素为本,一切顺其自然。但圣人一出,制定出许多规章制度,大力提倡仁义礼智,人们的性情便受到扭曲:“且夫待钩绳规矩而正者,是削其性者也;待绳约胶漆而固者,是侵其德者也;屈折礼乐,呴俞仁义,以慰天下之心者,此失其常然也。”国礼乐仁义的制定不但没使社会秩序变好,反而使人人相互争夺,盗贼四起,残害人生。

庄子看到了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文明的严重对立,为了恢复人的朴素本性,他在《胠箧》中提出:“故绝圣弃智,大盗乃止;擿玉毁珠,小盗不起。焚符破玺,而民朴鄙;掊斗折衡,而民不争;殚残天下之圣法,而民始可与论议。削曾史之行,钳杨墨之口,攘弃仁义,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。”

社会总要前进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,庄子为此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,“故君子不得已面临莅天下,莫若无为。无为也,而后安其性命之情。故贵以身于为天下,则可以托天下;爱以身于为天下,则可以寄天下”。无为不是无所作为,而是要求帝王要垂拱而治,不要随便干涉臣民的工作,臣民是要有作为的,“上无为也,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,下与上同德则不臣;下有为也,上亦有为也,是上与下同道,上与下同道则不主。上必无为而用天下,下必有为为天下用,此不易之道也”。君无为符合天道,臣有为符合人道,天人合作才能天下大治。

了解更多关于中国祭祖,清明祭祖,祭祖敬祖,手工折纸的信息吗?请留意以下网址,祭祖用品连锁加盟热线:4006072580

更多有价值的内容:

纸炁东莱官方网站 www.zhiqidonglai.cn

纸炁东莱官方网店 store.zhiqidonglai.cn

纸炁东莱官方相册 photo.zhiqidonglai.cn

纸炁东莱官方博客 blog.zhiqidonglai.cn

纸炁东莱家谱讨论 bbs.fengheshun.org

 

QQ空间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网易微博 搜狐微博 人民网微博 微信公众号 朋友网
淘宝网 豆瓣网 百度空间 新华微博 优酷网 人人网 开心网 天涯社区
简单云,简单主机,简单建站

微信号:psysat

qrcode_for_gh_a8780a07d53d_430

扫一扫,了解更多